【保育保健】小暑至 暑意浓——二十四节气之小暑

发布时间:2025.07.06点击数:

保育保健】小暑至 暑意浓

——二十四节气之小暑


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” 当夏日的脚步悄然迈进,我们迎来了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—— 小暑。小暑时节,热浪开始肆意席卷大地,它虽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却拉开了一年中最炎热时段的序幕。此时,烈日高悬,热风扑面,蟋蟀躲入墙角避暑,民间谚语 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 生动地描绘出这个节气闷热难耐的气候特点,同时也蕴含着古人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与养生之道。

一、小暑介绍

小暑通常在每年公历 7 月 6 日 - 8 日交节,当太阳到达黄经 105° 时,便是小暑降临。此时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升高,降雨也变得更加频繁,空气湿度大增,呈现出高温高湿的 “桑拿天” 特征。在传统农耕中,小暑是夏收夏种的重要节点,农谚有 “小暑不种薯,立伏不种豆” 的说法,提醒着农民把握农时。同时,为了应对炎热天气,民间也流传着 “小暑吃藕”“晒伏姜” 等习俗。

二、小暑三候

一候温风至

小暑过后,大地上便不再有清凉的风,取而代之的是裹挟着热浪的温热之风,所到之处,热气蒸腾,让人真切感受到暑气的浓烈。

二候蟋蟀居壁

蟋蟀生性怕热,小暑时,它们会离开炎热的田野,躲到房屋墙壁下的阴凉处避暑,寻找一处清凉之地栖息。

三候鹰始挚

老鹰因地面气温过高,选择飞向高空,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、捕食。它们在天际盘旋,成为小暑时节天空中独特的风景线。

三、小暑养生

小暑时节,气候炎热潮湿,人体阳气旺盛,容易出现心火旺盛、脾胃虚弱等情况。养生应注重清热祛湿、养心健脾,从饮食、起居等多方面进行调整,以适应节气变化。

饮食调理

小暑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多吃具有清热解暑、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,少吃油腻、辛辣之物,以免加重体内湿热。

绿豆汤:经典消暑饮品,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暑利水的作用。煮制时可加入适量冰糖调味,但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。

凉拌苦瓜:苦瓜清热降火,将其切片焯水后,加入蒜末、醋、生抽等调料凉拌,清爽可口。脾胃虚寒者可少量食用,或搭配姜丝中和寒性。

冬瓜海带汤:冬瓜利水消肿,海带软坚散结,二者煮汤,既能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矿物质,又可帮助身体排出湿气。

山药薏米粥:山药健脾益胃,薏米祛湿利水,煮成粥后易于消化吸收,适合脾胃虚弱者食用,可增强脾胃功能。

酸梅汤:除了传统做法,还可加入适量陈皮,既能生津止渴,又能理气健脾,冰镇后饮用需适量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。

起居作息

小暑昼长夜短,应遵循 “夜卧早起,无扰筋骨” 的原则,建议晚上 23 点前入睡,早上 6 - 7 点起床,保证充足睡眠。中午适当午休 20 - 30 分钟,可缓解疲劳,恢复精力。室内要保持通风良好,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,控制在 26℃左右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感冒。

运动锻炼

小暑不宜进行剧烈运动,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时,进行散步、太极拳、瑜伽等舒缓的运动,以微微出汗为宜。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,可饮用淡盐水,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,切忌大量饮用冷饮。出汗后不要立即洗澡,尤其是冷水澡,待汗水自然消退后再用温水清洁,以防湿气入侵。

情绪调节

炎热的天气容易使人心情烦躁,情绪波动大。此时要注重情志养生,保持心情舒畅。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、阅读书籍、练习书法等方式静心宁神,也可与朋友聊天、下棋,放松身心。中医认为 “心静自然凉”,保持平和的心态,有助于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。

时令搭配建议

清热祛湿套餐:丝瓜炒鸡蛋 + 清炒空心菜 + 薏米红豆粥

养心健脾套餐:莲子百合粥 + 清蒸鲈鱼 + 蒜蓉油麦菜

消暑茶饮:荷叶 3g + 藿香 3g + 绿茶 5g,用沸水冲泡,可解暑化湿,提神醒脑,适合夏季饮用。

注意事项

小暑天气炎热,外出时要做好防晒措施,如佩戴遮阳帽、太阳镜,涂抹防晒霜等,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,以防中暑。

贪食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,引起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冰镇食品、冷饮要适量食用,尤其是儿童和老人更需注意。

夏季蚊虫滋生,过敏体质者要做好防蚊虫叮咬措施,可使用蚊帐、驱蚊液等。保持室内清洁卫生,定期打扫,减少尘螨、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。

 

下一条:【美食回顾】驻马店幼专附属幼儿园2025年春季第十九周平衡膳食养生食谱回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