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保育保健】白露至 秋意浓——二十四节气之白露

发布时间:2025.09.06点击数:

【保育保健】白露至 秋意

——二十四节气之白露

 

“白露含秋,凉意渐显。”明日,我们迎来秋季的第三个节气——白露。白露,因昼夜温差加大,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白色露珠而得名,标志着天气由凉转寒,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,秋燥也更为明显。此时,鸿雁南飞,桂香浮动,古人云“白露种高山,秋分种平川”,既体现着顺应时节的农耕智慧,也蕴含着贴合气候的养生要义。

一、白露介绍

每年9月7日至9日之间,当太阳到达黄经165°时,便是白露。此时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下降,昼夜温差可达10℃以上,白天尚有余热,夜晚则凉意十足,“白露身不露”的俗语也提醒人们需及时增添衣物。农耕方面,白露是作物成熟的关键期,棉花进入吐絮期,晚稻进入灌浆期,民间有“白露种高山,秋分种平川”的农谚,同时也因气候干燥,需注意防旱保收。

二、白露三候

1.一候鸿雁来:白露时节,北方天气转寒,鸿雁开始成群结队向南迁徙,寻找温暖的越冬之地,成为秋日里标志性的迁徙景象。

2.二候玄鸟归:玄鸟即燕子,此时燕子也感知到秋凉,纷纷离开北方繁殖地,飞回南方越冬,象征着秋日的迁徙季正式开启。

3.三候群鸟养羞:“羞”通“馐”,指美食。此时天气转冷,鸟类开始大量觅食,储存食物以备寒冬,展现出顺应季节的生存本能。

三、白露养生

白露时节,气温骤降、空气干燥,“秋燥”加重,且寒邪易入侵,人体易出现皮肤干燥、咳嗽少痰、关节酸痛等问题,养生需以“润燥养肺、防寒保暖”为核心,从饮食、起居、运动等方面全面调整。

饮食调理

白露饮食宜温润养肺,多吃滋阴润燥、温补驱寒的食物,忌生冷、辛辣,避免加重秋燥与寒邪入侵。

-银耳莲子羹:银耳滋阴润燥,莲子养心安神,加冰糖慢炖,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、皮肤干燥,兼具养心功效。

-萝卜排骨汤:萝卜润肺下气,排骨补充营养,煲汤饮用能润肺驱寒,改善白露时节常见的咳嗽、畏寒问题。

-梨膏水:梨润肺生津,熬制成膏后兑水饮用,方便携带,能有效缓解秋燥导致的咽喉不适,尤其适合儿童和老人。

-板栗炖鸡:板栗补肾强筋,鸡肉温补益气,炖煮后味道鲜美,既能增强免疫力,又可抵御白露后的寒气,适合秋季进补。

-小米红枣粥:小米养胃,红枣补气养血,煮粥食用易消化,能调理秋季肠胃功能,同时补充气血,改善因降温导致的体虚乏力。

-桂花茶:桂花性温,能温肺化饮、散寒止痛,冲泡饮用可缓解秋凉引起的胃部不适,搭配少量红糖,驱寒效果更佳。

起居作息

白露昼夜温差大,宜“早卧早起,避寒就温”,建议22点前入睡,7点左右起床,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阳气。早晚外出需及时添加薄外套、长裤,尤其注意腹部、腰部、脚部保暖,避免露脚踝;室内可适当减少开窗时长,防止冷空气直吹,同时可在室内放置水盆,维持空气湿度(50%~60%),缓解干燥。

运动锻炼

选择上午9点后、下午5点前气温较温和时运动,推荐散步、瑜伽、八段锦等轻度运动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,以防寒邪入侵。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换上干燥衣物,避免吹风;运动后可饮用温蜂蜜水,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润肺润燥。

情绪调节

白露时节秋意更浓,易引发“悲秋”情绪,需主动调整心态。可多参与户外活动,如赏桂花、摘秋果,感受秋日生机;也可与家人朋友聚餐聊天,转移负面情绪。中医认为“肺主悲”,白露需注重养肺,避免过度悲伤、焦虑,以平和心态适应季节变化。

时令搭配建议

-润燥养肺餐:板栗炖鸡 + 清炒西蓝花 + 小米红枣粥

-温补驱寒餐:萝卜羊肉汤 + 凉拌海带丝 + 杂粮饭

-润燥茶饮:百合5g + 麦冬5g + 枸杞3g,沸水冲泡,可加少许蜂蜜调味,润肺又补气。

注意事项

-避免贪凉,少穿露脐装、露脚踝鞋,室内空调温度不低于26℃,夜间睡觉时盖薄被,以防感冒、腹泻。

-秋燥伤肺,需多补充水分,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~2000ml,避免因干燥导致呼吸道不适。

-白露后呼吸道疾病、关节疼痛高发,体质较弱者外出可佩戴口罩,避免去人群密集、空气污浊的场所,关节部位可适当佩戴护具保暖。

白露至,添衣防凉,记得多喝温水、饮食温润养护宝宝脾胃哦!


 

上一条:【幼儿食谱】驻马店幼专附属幼儿园2025年秋季第二周平衡膳食养生食谱

下一条:【幼儿食谱】驻马店幼专附属幼儿园2025年秋季第一周平衡膳食养生食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