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保育保健】秋分至,秋意浓
——二十四节气之秋分
“秋分客尚在,竹露夕微微”,当秋日的脚步悄然迈进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—— 秋分。秋分时节,昼夜平分,此后白天渐短、夜晚渐长,气温也随之稳步下降,暑气彻底消散,秋凉缓缓铺展。民间谚语 “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好穿棉”,生动描绘出秋分后气候逐渐转寒的特点,也蕴含着古人顺应节气变化的生活智慧与养生之道。
一、秋分介绍
秋分通常在每年公历 9 月 22 日 - 24 日交节,当太阳到达黄经 180°时,便迎来了秋分。此时,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出 “秋高气爽” 的景象,天空湛蓝,云淡风轻,降水进一步减少,空气湿度持续降低,“燥” 依旧是主要的气候特征,但相较于立秋,干燥程度更为温和,且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。在传统农耕文化中,秋分是秋收、秋种的关键节点,农谚有 “秋分收稻子,霜降摘柿子” 的说法,提醒着农民们抢抓农时,颗粒归仓的同时,也要为冬小麦等农作物的播种做好准备。此外,民间流传着 “竖蛋”“吃秋菜”“送秋牛” 等特色习俗,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。
二、秋分三候
一候雷始收声
秋分过后,随着阳气渐衰、阴气渐盛,气候逐渐转凉,大气中的水汽减少,空气变得干燥,打雷的现象也逐渐减少直至消失。古人认为,雷是阳气旺盛的象征,雷始收声,意味着阳气开始收敛,大自然的生机渐渐趋于内敛。
二候蛰虫坯户
“坯户” 指的是昆虫开始用泥土封闭自己的洞穴。秋分时节,气温持续下降,为了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,各种蛰虫纷纷行动起来,用泥土将洞穴加固封堵,为冬眠做好准备,展现出大自然中生物顺应季节变化的生存智慧。
三候水始涸
秋分之后,降水减少,加上天气干燥,蒸发量增大,河流、湖泊等水域的水量开始逐渐减少,一些沼泽、洼地甚至会出现干涸的现象,这一现象也直观地反映出秋分时节气候干燥、降水匮乏的特点。
三、秋分习俗
1.竖蛋
“秋分到,蛋儿俏”,秋分这天,民间有 “竖蛋” 的习俗。人们会选择一个新鲜的鸡蛋,尝试将其在平面上竖立起来。据说,秋分时节昼夜平分,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,有利于鸡蛋竖立。虽然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严谨性,但竖蛋活动充满趣味,成为人们在秋分时节增添生活乐趣的一种方式。
2.吃秋菜
在南方一些地区,秋分有 “吃秋菜” 的习俗。这里的 “秋菜” 通常是指一种野生的苋菜,当地人称之为 “秋碧蒿”。每逢秋分,村民们会结伴去田间采摘秋菜,回家后与鱼片一起煮汤,称为“秋汤”。民间认为,喝秋汤能够清热解毒、润肺生津,寓意着平安健康,“秋汤灌脏,洗涤肝肠。阖家老少,平安健康” 的谚语便由此而来。
3.送秋牛
秋分时节,民间还有“送秋牛” 的习俗。所谓 “秋牛”,是用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、农夫耕田的图案。送秋牛的人被称为“秋官”,他们会挨家挨户地送秋牛图,并且还会根据户主的情况说一些吉祥话,比如“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”等,以此祝福农户们在新的农时里有好收成,深受村民们的欢迎。
四、秋分养生
秋分时节,气候以凉燥为主,人体容易出现皮肤干燥、口干咽燥、咳嗽少痰、大便干结等不适症状。养生应遵循 “滋阴润燥、收敛阳气” 的原则,从饮食、起居、运动、情绪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,以适应节气变化。
饮食调理
秋分饮食宜滋阴润燥、润肺生津,多吃具有润肺止咳、养阴生津功效的食物,少吃辛辣、油腻、生冷之物,以免加重体内燥气。
银耳百合莲子羹:银耳滋阴润肺,百合清心润肺,莲子养心安神,三者搭配煮羹,加入适量冰糖,清甜爽口,能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、皮肤干燥等问题。
川贝炖雪梨:雪梨润肺止咳、生津润燥,川贝清热化痰,将雪梨去核切块,与川贝同炖,适合秋季食用,对咽喉不适、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,脾胃虚寒者可加入少量姜片
山药百合粥:山药健脾养胃,百合润肺清心,与大米同煮成粥,清淡易消化,不仅能滋阴润燥,还能增强脾胃功能,适合秋分时节作为早餐或晚餐食用。
蜂蜜柚子茶:蜂蜜润肺止咳、润肠通便,柚子生津润燥、理气化痰,二者搭配制成茶饮,用温水冲泡饮用,可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、口干等症状,糖尿病患者需适量饮用。
起居作息
秋分后昼渐短夜渐长,应继续遵循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的原则,建议晚上 10 点前入睡,早上 6 - 7 点起床,顺应阳气收敛、阴气渐盛的自然规律,保证充足的睡眠,以养阴气。早晚温差进一步加大,要注意及时添减衣物,尤其是老人和儿童,避免因受凉引发感冒。同时,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湿度,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等方式,缓解空气干燥带来的不适。
运动锻炼
秋分时节适合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,以增强体质,顺应秋季收敛的特性。可选择在上午 10 点左右或下午 4 点左右进行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瑜伽等运动,既能呼吸新鲜空气,又能促进气血运行。运动强度要适中,避免大汗淋漓,以防耗伤津液。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,饮用温水或淡茶水,切忌饮用冰镇饮料。运动后不要立即脱衣,应待身体稍微平复后再逐渐减少衣物,避免受凉。
情绪调节
秋季万物逐渐凋零,容易让人产生“悲秋”的情绪,秋分时节这种情绪可能会更为明显。此时要注重情志养生,保持心情舒畅、心态平和。可多到户外欣赏秋日的美景,如漫山遍野的红叶、金黄的稻田等,感受丰收的喜悦;也可参与书法、绘画、下棋等兴趣活动,转移注意力,缓解不良情绪。中医认为 “忧伤肺”,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有助于肺气的宣发,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。
五、时令搭配建议
滋阴润燥餐:清蒸鲈鱼 + 清炒西兰花 + 山药百合粥。鲈鱼肉质鲜嫩,富含优质蛋白质,易于消化吸收;西兰花富含维生素,能补充营养;搭配山药百合粥,滋阴润燥效果更佳。
健脾养胃餐:南瓜小米粥 + 香菇炒青菜 + 蒸山药。南瓜和小米都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,香菇炒青菜营养丰富,蒸山药能增强脾胃功能,适合秋分时节调理肠胃。
润燥茶饮:麦冬 3g + 玉竹 3g + 百合 3g + 枸杞 5g,用沸水冲泡,代茶饮用,具有滋阴润燥、养胃生津、润肺清心的功效,适合秋分时节日常饮用。
六、注意事项
秋分后早晚温差大,外出时要随身携带外套,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,避免因受凉引发感冒、支气管炎等疾病。
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,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每天定期开窗通风,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。同时,要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,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,减少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风险。
秋分时节燥气盛,要避免过度劳累,注意劳逸结合,防止因过度劳累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,加重秋燥症状。
七、秋分诗词
《秋分》
唐・李频
返照斜初彻,浮云薄未归。
江虹明远饮,峡雨落馀飞。
凫雁终高去,熊罴觉自肥。
秋分客尚在,竹露夕微微。
《夜喜贺兰三见访》
唐・贾岛
漏钟仍夜浅,时节欲秋分。
泉聒栖松鹤,风除翳月云。
踏苔行引兴,枕石卧论文。
即此寻常静,来多只是君。
秋分悄然而至,它不仅是季节更替的标志,更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好时刻。让我们顺应节气变化,调养身心,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,感受生活的诗意与美好 。